★★★★   作者:湊佳苗

Chizu 小評
這是本很寫實、也有點殘忍的小說,和男女之間的告白扯不上任何關係。

而且結局絕對會讓你震驚不已(千萬不要先看結局喔)…….

心想湊佳苗真的已經對日本社會如此失望!!

只能夠藉由這麼具有殺傷力的結局收尾,來引起各方的重視嗎?

其實故事內容很簡單,女老師的四歲女兒在他任教的中學游泳池旁溺斃,雖然是以意外結案,但女老師卻發現是他班上的同學AB謀殺的,於是女老師便用她自己的方法作最無聲卻又激進的復仇。

寫作的手法算是本書除了結局外最特別之處,分別藉由女老師、學校女同學、同學B的哥哥、同學B、同學A、再回到女老師身上,一步步將整個事件的背景交代清楚;尤其是後半部份談到同學AB的告白時,可以窺見日本教育體系、父母對子女的期待對學生的壓力,也多少造成這齣慘劇的發生。當然到底法律是不是要給未成年孩子減輕刑責,這也是極具爭議性,畢竟對受害者家屬來說,不管兇手是成年或未成年,他還是殺害了一個生命,那些人不應該對他所作所為負責嗎?這或許也是女老師為何私下做控訴的原因吧!我們能怪女老師殘忍嗎?還是整個體系應該重新檢討呢?

內容簡介(源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當倫理和正義分歧,你該選哪邊?

殺人者的與復仇者的心理演進,輪番敲擊著我們內心的道德尺度


一位中學女老師在校園游泳池內發現自己的四歲女兒意外溺斃,後來經她私下調查,原來是班上兩位學生謀殺的,但殺人動機實在荒唐。痛失愛女的老師辭職,不向警方申請重新調查,而在結業式那天向全班學生告白真相,並透露了她的復仇計畫,在學生們的心底種下恐懼的因子
……


作者利用《罪與罰》的反推理手法來心理分析新世代教育和校園犯罪,各篇章由受害者親人、嫌疑犯學生、嫌犯的家人及女同學等主觀視角分別告白,一步步逼近犯罪動機的核心,藉此也提出許多重要問題,像是師生親子關係如何有效溝通、校園犯罪的法律面和道德面的懲罰該如何拿捏、如何與疑似有問題的學生相處來預防犯罪、如何落實個別化人格教育、青少年犯罪的法律規章是否該檢討等等,小說適切地用個人的自白故事點出當今教育出了問題的因果所在。


全書的結局極具爭議,是「考驗大家的倫理觀和正義感」(本書日文版編輯平野優佳的話),《讀賣新聞》報導說很多人就是因為想跟別人討論一下這個結尾,而向身邊的人推薦此書。


作者簡介(源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湊佳苗


1973
年生於廣島縣,武庫川女子大學家政系畢業。孩童時喜好幻想,讀中小學時就在學校圖書室裡嗜讀江戶川亂步和赤川次郎的作品。結婚後,白天當家庭主婦操持家務,利用早晚的空檔時間寫稿。2005年入選第二屆 BS-i 新人劇本獎佳作。2007年獲得第35 Radio Drama 大獎;同年,以短篇小說〈神職者〉獲第29屆小說推理新人獎,出道作《告白》即以這個短篇當作開場,增寫六個篇章巧妙連結成這部暢銷日本的長篇小說,2008年出版後得到書店空前的熱烈反應,更在書店店員大力推薦讚賞下,成功製造讀者口碑,銷量至今破67萬冊,並獲得2009年本屋大賞第1名,擊敗強勁對手東野圭吾與伊(土反)幸太郎。其後尚有兩本新作:《少女》、《贖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z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