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攻擊.jpg  

★★★★☆ 作者:雅斯米娜.卡黛哈 Yasmina Khadra

Chizu小評

種族國家之間的衝突和矛盾,往往是最難化解的,就如同西方人看台灣和中國的關係常常有看沒有懂一樣,那種複雜的情結的確不身在那個環境、經歷一些事件,是永遠無法感同身受,因此新聞事件如何解讀和闡述,往往形成外界的刻版觀點。我們對於中東世界也一樣,台灣媒體多半以美國角度來報導中東事件,但大美國主義之下的觀點,往往會對阿拉伯回教國家不利、反而容易同情以色列的處境。因此當2001-2003年新聞上每每出現巴勒斯坦某些激進組織採取自殺炸彈攻擊時以及2001年911事件發生之後,很容易將阿拉伯回教世界的人和恐怖份子畫上等號,我想這樣的偏見一時之間很難改變,恐怕只能靠著文學的書寫來讓評價標準回歸中性吧。

本書提供了很好的切入角度,讓讀者對以巴衝突的緣由更加了解,讀畢之後,彷彿我也漸漸了解為何以巴之間總採取冤冤相報、惡性循環的衝突戲碼;因為深植在人心的衝突和宿怨,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決的,或許政府之間可以握手言和,但民間因為過去宿怨,導致阿拉伯裔和以色列裔之間仍存在有巨大的鴻溝和歧視時,弱勢的一方往往只能選擇最激進的手段來反抗,自殺衝突就隨即而生,因為生不如死的活著、還倒不如做點激進點的動作,看看可否讓這個社會正視問題。但客觀的第三方都知道,這是全然無用的舉動,那只會讓雙方衝突更佳激烈、導致兩敗俱傷罷了。但.......要讓處在互相怨恨情緒的以巴人民超然的看問題,恐怕只能靠更明智的領導人以及更多民間友善的種族交流吧,可惜由本書的結局看來,要達到這一步,恐怕還有好長的一段路要走。

我認為本書的角色設定非常有趣,一對已規劃為以色列籍的阿拉伯夫婦,生活優渥,丈夫阿敏為外科醫生,自認為已經獲得以色列人的尊重,覺得以巴衝突不適合用在他身上;但有一天,他的太太絲涵卻成為在郊區速食店自殺炸彈攻擊事件的炸彈客;這一炸也炸出了阿敏的疑惑,他不知道為何絲涵要如此作?他們的生活不是令人稱羨嗎?於是他決定去找尋真相,回到絲涵和他自己的故鄉(位於以色列境內巴勒斯坦人居住區),越探尋越知道真相,他越痛苦,原來他的優渥生活讓他不了解他同胞的處境,但似乎他也有些無能為力,唯一知道的是彷彿有些回不去了,冤冤相報的戲碼從來都不曾停止。


書內容簡介(源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阿敏和絲涵是一對歸化以色列的阿拉伯夫婦。先生阿敏是台拉維夫一位傑出的外科醫師,和絲涵夫妻倆人住在一棟高級住宅區的豪宅,過著令人稱羨的舒適、愜意生活。但是某天,發生在一間郊區速食店的自殺炸彈攻擊硬生生摧毀了他一手打造的美好生活──絲涵不幸在自殺炸彈攻擊中喪生。但更為驚人的是,所有現場的蒐證都顯示,絲涵就是那位炸死了在場十多名孩童的自殺炸彈客。

得知消息後,阿敏拒絕接受事實,但是一封妻子離家後寄來的自白信將他推向最殘酷的現實:多年來看似和他共同構築幸福生活的妻子,將他排除在自己的生命外,徹底背叛了他。

絲涵的行為不僅毀了自己以及其餘十多個受害者的生命,也同時摧毀了被遺留在人世、不得不面對現實的阿敏的生命。在痛苦、憤怒以及不解的情緒下,阿敏決心找出究竟是誰將他的妻子變成一個他所不認識的人、一個恐怖的自殺炸彈攻擊客……

作者簡介(源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雅斯米娜.卡黛哈 Yasmina Khadra

本名為穆罕默德.莫萊賽奧(Mohamed Moulessehoul),曾是阿爾及利亞軍隊軍官,工作之餘一面寫作,在阿爾及利亞以法文出版了多部小說,深獲好評。在阿爾及利亞內戰期間,他為了躲避軍方對書籍的審查,採用了他妻子的名字「雅斯米娜.卡黛哈」這個女性筆名。一直到2001年,他離開軍隊遷居法國後,才公布其真實身分。在公布身分後他依舊持續使用這個女性筆名,為的是表示對妻子的感激,以及對所有阿拉伯女性的敬意。

卡黛哈對於目前深擾伊斯蘭世界的政治衝突相當關心,重要著作有當代東方三部曲:《喀布爾之燕》、《攻擊》、《巴格達之歌》。其中《喀布爾之燕》和《攻擊》皆進入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最後決選,《攻擊》一書更是風靡法國,暢銷25萬冊,入圍多項文學獎,並榮獲2006年法國書商公會文學獎。卡黛哈被譽為是阿爾及利亞繼卡繆之後,當代最傑出的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對卡黛哈也是讚譽有加,曾驚嘆推薦:「卡黛哈筆下描繪的世界直如人間煉獄:飢饉、荒蕪、恐懼、窒息。」;2004年《新聞週刊》雜誌(Newsweek)譽他為「罕見的文學作家,為當今的苦難賦予了意義」其作品目前已被翻譯成四十多種語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zu 的頭像
    chizu

    Chizu's Secret Garden

    chiz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