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娜歐蜜‧貝那隆Naomi Benaron  出版日期:201823

★★★★

Chizu小評跑過裂谷(新版)(電子書)

以下是維基百科對於盧安達大屠殺的敘述:盧安達大屠殺發生在位於中非的盧安達,是胡圖族人對圖西族人進行的種族滅絕大屠殺,從199446日至7月中旬的100天裡,盧安達700多萬人口中約有50萬—100萬人被殺。屠殺的背景是胡圖族的政府軍與圖西族的盧安達愛國陣線之間的盧安達內戰。

而本書的背景就設定在盧安達大屠殺前後時期,藉由一名深具跑步天賦的圖西族男孩尚派翠克,用雙腿為族人、為國家、為奧運夢想而跑的故事,來讓更多讀者了解那段慘絕人寰大屠殺時期,盧安達人民的心聲和掙扎,為何生在同塊土地上的圖西和胡圖族不能和平相處,不能一起當盧安達人;主角圖西男孩為了夢想、甚至還必須佯裝成胡圖族而出賽,不過事件的演變也漸漸失去控制,儘管男孩還是不放棄奧運夢想,但已經產生一些衝突,特別是他愛上了一個在學校積極批判政府當局的胡圖女孩碧雅,不安的氛圍漸漸蔓延,直到胡圖總統座機遭擊落身亡,內戰大屠殺正式展開,許多人生死未卜、包括碧雅,男孩到底何去何從,碧雅是生是死,一定是讀者最想知道的,幸好作者非常仁慈,結局是好的、但也很慘忍,大家看了就會知道。

P.S. 書腰特別拿此書來跟《追風箏的孩子》相比,但我還是覺得《追風箏的孩子》比較感動我。

書簡介(源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好久沒有一本書比《追風箏的孩子》更令人感動了!

「貝爾維德文學獎」得主,獎勵關注人類正義為主題的小說

十三歲的盧安達小男孩,憑著自己的雙腿,

為了故鄉而跑,為了族人而跑,也為奧運的夢想而跑。

當內戰砲火開響,上帝遺棄了盧安達,

再次奔馳的信念,可以帶他穿越到夢想的遠方!

一九九零年代的盧安達,災難的預兆正隱隱散發在空氣之中。那烙印在血液裡的種族矛盾,讓圖西人如同蟑螂般被胡圖人踩在腳下,成為不准上學也不准擔任重要職位的下等人。

一名深具跑步天賦的男孩尚派翠克生為圖西族,他選擇以雙腿作戰,在胡圖教練的指導下逐漸跑出一片天,奧運之夢或許將讓他成為盧安達王冠上最亮的一顆寶石。

尚派翠克希望繼續追夢,但必須披掛胡圖身分上陣讓他痛苦不已。他在學校愛上了積極批判政府當局的胡圖女孩碧雅,對她的渴望幾乎和奧運夢一樣熾亮。但不祥氛圍正隱隱滲透在暈眩的未知之中。

一九九四年四月,胡圖總統座機遭擊落身亡,持續不斷的開火聲撕碎了夜晚,尚派翠克的族人汩汩流出深紅而甜美的生命,不斷滲入大地。碧雅生死未卜,一直像父親般拉拔尚派翠克成長的教練,也就此與他訣別──而那橢圓形的跑道還在田徑場上忽明忽滅……

生命布滿縱橫交錯的刻蝕,我們必須在傷痛的黑暗中投射光芒。

關於這片被撕裂的土地和許許多多在記憶中泅泳的靈魂,他們的破碎、信念與救贖。當一個單純夢想奧運的男孩,面臨必須痛下決斷的生命關卡,依舊散發光芒萬丈的重生力量。是愛讓遺憾重現生機──只要生命還在繼續,就是微小而堅定的希望。

作者簡介(源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娜歐蜜‧貝那隆Naomi Benaron

2010年貝爾維德文學獎(Bellwether Prize)得主。這個兩年一度的獎項專門頒發給關注社會正義的未出版小說,由芭芭拉‧金索佛(Barbara Kingsolver)設立。先前的得主有The Girl Who Fell from the SkyMudbound等。《星期三姊妹》的作者梅格.克雷頓(Meg Waite Clayton)也得過此獎。作者的寫作多圍繞社會議題,先前曾出版過短篇故事集Love Letters from a Fat Man,本書是她的首部長篇小說。

相關著作:《跑過裂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z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