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作者:卡繆(Albert Camus) 出版日期:201246

★★★★☆

Chizu小評鼠疫

卡繆(Albert Camus)的鼠疫(La Peste,又常譯為瘟疫)1947年出版,大為轟動,引起諸多討論,而後卡謬也因而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所以本書的經典程度,已不需更多人的評論,而此次武漢肺炎,武漢和其他一些中國城市宣布封城,更讓人聯想到本書所設定背景法國的阿爾及利亞海岸港口城市奧蘭於一九四幾年因為鼠疫而封城。

 

當然現在的時空背景和科技進展已大不相同,但書中描述封城前鼠屍橫行,是否要封城時的眾多討論(拒絕接受事實的官員 vs. 有經驗醫生的判斷),以及封城後人民的心境起伏都可作個對照,從與心愛者分離的痛苦、被放逐的害怕、想盡辦法逃出去的各項嘗試、憤世嫉俗的激烈情緒,時間一久,逐漸被消沉所取代,因為(被迫)適應了、因為別無他法,大家越來越冷淡,鼠疫扼殺了他們對價值的判斷,當然也越來越疲憊,再也不去想沒在身邊的人、再也不掙扎,一切活在當下。就這樣經歷近一年的封城,在某個瞬間,老鼠不再死亡,每天死亡的人數慢慢下降,奧蘭終於開城,當然城內人欣喜,但一切已經不同,對於人內心刻下的痕跡,又是何等的深刻呢!

 

書中的視角是從李厄醫生出發,從病重的妻子在封城前就已經前往療養院養病,而後堅決封城來對抗鼠疫,以盡自己本分(他稱之為正直)和奧蘭城一起度過將近一年的封城日子,其中的心境轉折特別令人動容,我特別節錄一段:因為他知道在一段看不到盡頭的時期,他的角色不再是治療,而是診斷。發現、觀察、描述、記錄,然後宣判,這就是他的任務。有一些太太會抓著他的手腕呼喊:「醫生啊,請你救他一命!」但他來不是為了救命,而是為了下隔離令。當時那些臉上流露出的怨恨有什麼用呢?「你真沒心肝。」有一天有人這樣對他說。其實不然,他有心有肝。有這副心肝支撐著,他才能每天二十四小時眼看那些應該活下去的人一一死去,他才能日復一日重新開始。在這種時刻裡,醫護人員絕對是最辛苦、最煎熬的。

 

如果google本書的評論,很多都是和存在主義、諷刺法國法西斯主義橫行有關,但我以為當作報導寫實文學來看,完全無違和感。

 

書簡介(源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異鄉人》作者/存在主義大師/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二十世紀法國文豪卡繆

在遍地鼠屍、鼠血橫流、屍臭沖天的疫病封鎖現場

直視人類恐懼、深入存在之輕與生命之重的小說創作

 

這些散布在歷史當中的一億具屍體,不過就是想像中的一縷煙罷了。

然而,在那縷沒有重量的輕煙裡,卻閃現著為生存而奮戰最根本的理由!

 

吱吱吱……吱吱吱……

一天,李厄在樓梯平台上踢到一隻死老鼠。當晚,李厄上樓回家,忽然看見走廊角落竄出一隻大老鼠,步伐有些不穩,隨後在原地打轉,最後倒地從微張的嘴吐出血來。

 

吱吱吱……吱吱吱……

就從這天開始,各處冒出猝死的老鼠屍體,緊接著是鄰人紛紛暴斃。政府只得將發生疫情的奧蘭市全城封鎖,連信件都不得流通。來自外地的旅人被困在這座不屬於自己的城市,而當地市民與外地親人的重逢也顯得遙遙無期。

 

吱吱吱……吱吱吱……

這是高八度的喪鐘鐘聲,還是喚醒人心之善的低喃?在孤絕禁錮而束手無策的絕望情境中,你是否仍願為幸福做出最後一絲努力?

 

作者簡介(源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卡繆Albert Camus

菸不離手、笑看人世、洞悉人性、擁抱荒謬的性格大師

一九一三年生於北非阿爾及利亞,一九六年於法國車禍驟逝。

一九五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與沙特並稱為二十世紀法國文壇雙璧。

文學上為存在主義大師,哲學上提出荒謬論,政治上曾先後投入共產主義與無政府主義陣營。

著有小說《異鄉人》(L'Etranger)、《鼠疫》(La Peste)、《墮落》(La Chute)、《快樂的死》(La Mort heureuse)、《第一人》(Le premier homme);短篇小說集《放逐與王國》(L'exil et le royaume);文集《非此非彼》(L'Envers et l'endroit)、《婚禮》(Noces)、《夏日》(L'Ete)、《薛西弗斯的神話》(Le Mythe de Sisyphe)、《反叛者》(L'Homme revolte)、《札記》(Carnets);劇作《卡利古拉》(Caligula)、《修女安魂曲》(Requiem pour une nonne)、《誤會》(Le Malentendu)、《戒嚴》(L'Etat de siege)、《正義之士》(Les Justes)、《附魔者》(Les Possedes)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z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