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余華
Chizu小評
過去三、四十年,中國由政治至上搖身變成金錢至尊,從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的無產階級革命邁入全民瘋賺錢的準資本主義社會,變化之大恐怕沒經歷過的人無法深入體會。這正好給了很多中國50歲上下的作家一個相當好的發聲機會,透過他們的文字,可以一窺毛澤東掌權時代的神祕中國,有些作家選擇激烈控訴、有些則是以戲謔荒唐故事來替那個時代發聲。
顯然本書作者余華不甘於只當個純作家,儘管在前作<兄弟>已讓讀者見識到文革前後的荒唐故事,讀來可說是既悲哀又令人發笑,尤其寫到改革開放後令人啼笑皆非的怪異現象,內容和文字都荒謬得難以下嚥,就可以感受到余華本身是多麼沉痛的看待當今中國之發展。不過,小說就是小說,會給人有些虛構或誇大感,但若用寫實文學來作紀錄,彷彿一切就成真的。當然要鉅細靡遺描述中國近四十年的發展,十本書也寫不完,余華選擇用十個詞彙來描繪中國,分別是人民、領袖、閱讀、寫作、魯迅、差距、革命、草根、山寨、以及忽悠,越到後面越貼近目前,但我認為前半本寫得比後半本精彩,或許是草根和山寨等名詞對我來說已經見怪不怪了。
我特別喜歡他對於每個時代轉變的描述,只能用相當貼切來形容。如在<人民>一文當中對天安門事件歷史定位描述:天安門事件標誌著中國政治熱情的一次集中爆發,或者說標誌著從文革以來積累起來的政治熱情終於一次性的釋放乾淨了。接下來掙錢的熱情替代了政治的熱情,當萬眾一心掙錢的時候,一九九零年代的經濟繁榮自然來到了。又在<山寨>一文當中將文化大革命精神一脈相連:為什麼我在討論今日中國的時候總是會回到文化大革命時期?因為這兩個時代緊密相連.......比如我們以全民運動的方式進行了文化大革命之後,又以全民運動的方式進行了經濟發展。所以說目前中國出現的山寨和忽悠現象,不也是種文革精神的延續嗎?
比起外國人看中國,當代中國作家談中國更見寫實,我想余華內心一定有種使命感,才會堅持寫下此書,不意外這本書在中國並沒有出版,反而是在其他國家引起一鼓爭搶熱,作為華文世界第一個發行此書的地區,台灣讀者是相當有福氣的呢。當然這本書也沒有讓我失望,果然作者現身說文革時期他的經歷,比起任何小說的描述都還更深刻。
書簡介(源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三十多年來雜草叢生般湧現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被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樂觀情緒所掩飾。我此刻的工作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從今天看上去輝煌的結果出發,去尋找那些可能是令人不安的原因。
我希望能夠在此將當代中國的滔滔不絕,縮寫到這十個簡單的詞彙之中;我希望自己跨越時空的敘述可以將理性的分析、感性的經驗和親切的故事融為一體;我希望自己的努力工作,可以在當代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和紛亂複雜的社會裡,開闢出一條清晰的和非虛構的敘述之路。──余華
往往他國人書寫與批評中國,總存在著模糊與距離,唯有真正生活在中國土地上的人,才能懇切地寫出中國人民真正的想法與情感。正如余華所言:「我在本書寫下中國的疼痛之時,也寫下了自己的疼痛。因為中國的疼痛,也是我個人的疼痛。」
人民:每個人都在其一生中遇到很多詞彙,有些詞彙第一眼見到它的時候就理解了,有些詞彙雖然相處了一生,可是仍然沒有理解。「人民」就是這樣的一個難題。
領袖:撫今追昔,我感到今天的中國已經沒有國家領袖了,只有國家領導人。
閱讀:我對那些偉大作品的每一次閱讀,都會被它們帶走。……當我回來之後,才知道它們已經永遠和我在一起了。
寫作:寫作就像是經歷一樣,如果一個人不去經歷什麼,那麼就不會瞭解自己的人生;同樣的道理,一個人不去寫作的話,就不會知道自己能夠寫出什麼。
魯迅:「魯迅」在中國的命運,從一個作家的命運到一個詞彙的命運,再從一個詞彙的命運回到一個作家的命運,其實也折射出中國的命運。中國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動盪,可以在「魯迅」裡一葉見秋。
差距:今天的中國,可以說是一個巨大差距的中國。我們彷彿行走在這樣的現實裡,一邊是燈紅酒綠,一邊是斷壁殘垣。或者說我們置身在一個奇怪的劇院裡,同一個舞台上,半邊正在演出喜劇,半邊正在演出悲劇。……這就是今天的中國,我們不僅生活在現實和歷史的巨大差距裡,也生活在夢想的巨大差距裡。
革命:什麼是革命?我過去記憶裡的答案在眾說紛紜。革命讓生活充滿了不可知,一個人的命運會在朝夕之間判若兩人,有的人瞬息裡飛黃騰達,有的人頃刻間跌落深淵。人和人之間的社會紐帶也在革命裡時連時斷,今天還是革命戰友,明天可能就是階級敵人。
草根: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法制是一個逐漸健全起來的過程,一些法律和法規存在著不少漏洞,給予草根們大量的鑽洞機會。所以任何人間奇蹟,這些草根們都可以創造出來。
山寨:今日中國的社會生態可以說是光怪陸離,美好的和醜陋的、先進的和落後的、嚴肅的和放蕩的,常常存在於同一個事物之中。山寨現象就是如此,既顯示了社會的進步,也顯示了社會的倒退。
忽悠:忽悠一詞的迅速風靡起來,與山寨類似,同樣顯示了當代中國社會倫理道德的缺失和價值觀的混亂,也是中國社會最近三十年片面發展之後引發的後遺症之一,而且忽悠現象在其社會生活方面的廣泛性更甚於山寨現象。當忽悠大行其道之時,我們也就生活在一個不認真的社會裡,或者說生活在一個不講原則的社會裡。
作者簡介(源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余華
一九六○年四月三日出生,浙江海鹽人,曾經從事過五年牙醫,一九八四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有小說《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呼喊與細雨》、《黃昏裡的男孩》、《世事如煙》、《我膽小如鼠》、《鮮血梅花》、《兄弟》,散文《我能否相信我自己》等。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荷蘭文、日文、韓文等在國外出版。曾獲國內外多種文學獎,現定居北京。余華因《呼喊與細雨》榮獲法國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