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安卓利亞.勒維Andrea Levy
Chizu小評
要談小島這本書,了解牙買加和英國的相對地理位置很重要;
由於休假在家,就運用google map抓到下面的圖。
牙買加在1962年之前都是英國的殖民地,而小島是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和之後發生的故事,1948年是書中較常提及的年份,
因此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的牙買加,當地皮膚黝黑的住民如果去到英國,在自恃甚高的英國人眼中,必定視其為次等公民,被歧視是司空見慣的事。
而且書中談到很多英國人連牙買加在哪都不知道?也不是什麼太值得大驚小怪的事....
英國當時的殖民地之多,不記得遠在加勒比海的牙買加似乎很自然,當然也不會知道那邊的住民和黑人有什麼不同....
相反的,牙買加人被列為英國籍,是英國為祖國,也願意為祖國效命,但這終究打不破被殖民國的宿命,因此才會有這麼多被殖民國的論述。
比較有趣的事,二次戰後,即使英國打贏了,但其本土因遭受戰爭轟炸而生活水準大降,或許還比牙買加有錢人過的生活還不如,
就在這背景下,一對牙買加夫婦和一對英國夫婦在倫敦耐文街21號、上演殖民國的優越歧視心態
VS被殖民國對祖國的憧憬相互衝撞的戲碼。
作者不斷更換第一人稱主述者,也是一大優點,可以清楚了解每個人心中最赤裸的想法;
我特別喜歡牙買加女子荷坦思.羅伯茲作為第一人稱時的描寫文字,
由這個受到良好英文教育的牙買加老師口中看當時的英國、將被殖民國人民由嚮往到美夢破碎的過程寫得精彩,是本書最有趣的地方。
至於英國丈夫伯納德.布萊從軍到亞洲的回憶,我則是常常不專心的略過,或許是我個人不喜歡描寫戰爭的文字吧﹗
不敢說每個人都會喜歡小島這本書,畢竟它是本頗為厚重的書(近500頁),文字平實不具煽動性,所以比較建議在長假時閱讀。
當然被殖民文學有一定興趣的也是推薦看此書的必要條件之一。
書簡介(源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不論所居的島嶼多小,人都能保有莫大尊嚴
一種匠心獨具的生動、俐落、新鮮,
尖銳幽默與憤怒熱情交織,
令人會心莞爾、義憤填膺,又愛不釋卷。
流離失所的,是追求夢想的腳步,抑或渴求歸屬的靈魂?
我們牙買加人,西印度群島人,大英帝國成員,在面臨威脅時不能飛回祖國抵禦外侮,簡直是不可思議。但告訴我,如果牙買加有難,會有哪個少校、將軍、士官找得到那座親愛的島?給我一幅地圖,我來看看湯米或海薇洛夫人能不能指出牙買加。我們來看看他們翻轉地圖,眼珠子溜溜查找,翻看這一區是不是印在背面沒看到,然後才聳肩投降。但是把那張地圖給我,把我的眼睛矇上,再把我轉三圈。頭暈目眩的我,照樣能將手指不偏不倚放在我的祖國上。
奎妮.布萊 Queenie
Bligh
倫敦耐文街二十一號,我讓來自牙買加的吉伯特踏進家門,成了房客。我別無選擇。鄰居不認同我,伯納德若是在家也絕不贊成。受派至印度前線的他,在戰後仍遲遲未返,我能有什麼選擇?
吉伯特.喬瑟夫Gilbert
Joseph
脫下英國皇家空軍的藍制服,白人眼中的我只是「有色人種」。不是英國人,不是牙買加人。離開了加勒比海那座小島,我沒有祖國,只有黑沈沈的膚色。
荷坦思.羅伯茲Hortense
Roberts
我花了28英鎊10先令買到一個陌生的丈夫,將一生裝在皮箱裡,遠渡重洋來到朝思暮想的倫敦。然而眼前所見,是穿梭廢墟間的邋遢身影,英國竟破落衰敗,不如家鄉故土!
伯納德.布萊Bernard
Bligh
我從不曾離開英格蘭,記憶裡只有一次回望陸地的經驗。然而戰爭將我帶走,我只能在細雨中望著故鄉消逝:爸爸照料菜園的背影、奎妮用力關門前揮手的樣子,全成了視覺暫留的殘影,蝕刻在我眼裡。
一九四八年的倫敦,滿目盡是戰後的蕭條。英國或許正從戰爭帶來的破壞中慢慢恢復,然而位於耐文街二十一號的大戰卻正要開始。
透過四人交錯的故事,安卓利亞.勒維以舉重若輕的筆調與海量包容,探索祖國幻滅、殖民、歧視、戰爭與愛等等主題,精雕細琢、深刻動人。
得獎紀錄(源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2004年柑橘獎(Orange
Prize for Fiction)
2004年惠特比獎(Whitbread Novel
Award)
2004年惠特比獎年度書籍(Whitbread Book of the Year)
2005年柑橘獎十年之最(Orange of
Oranges Prize)
2005年不列顛國協作家獎最佳書籍獎(Commonwealth Writers
Prize)
作者簡介(源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安卓利亞.勒維Andrea Levy
一九五六年生於英國,父母皆為牙買加人。著有三本小說,曾獲不列顛國協作家獎、柑橘獎、惠特比獎及其他多項殊榮,現居倫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