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山.jpg  

★★★★☆ 作者:卡洛琳娜.狄.羅柏提斯Carolina De Robertis

Chizu小評

如果沒有閱讀本書,我永遠都不會有機會去搞清楚烏拉圭和巴拉圭地理位置的不同(烏拉圭位於南美洲東南、是靠海的國家;巴拉圭則是南美中部的內陸國家),也不會知道烏拉圭首都蒙特維多原來是名不符實的城市(註1),不會知道百年來烏拉圭的興衰。我想這就是閱讀帶給我的另外一種成長,包括知識的累積。

而書名也取得很好,看不見的山與首都蒙特維多相呼應,暗喻本書談的是烏拉圭;而書中三代母女的人生經歷帶著讀者體會百年來的烏拉圭興衰,亦突顯女性在烏拉圭重要卻少為主流論述談及的價值。將女性被忽略的心聲和看不見的山作一連結,也是另一個隱喻。

儘管這是個離我們很遠國家的故事,不過作者承襲拉美作家魔幻寫實風格的寫法,讓文字輕盈許多,並沒有太多進入障礙,因為不管大時代如何變動,女性似乎都充滿無比的韌性,擔負起維護家庭、甚至是國家的隱形支柱,不同的僅在會隨著當時的政經情勢的捍衛方式。藉由書中文字的描寫,生硬的歷史彷彿活了起來,見證烏拉圭在二次大戰之前因大量輸出農產品由窮轉富的過程,但好景不常,二戰過後出口大減、卻也再度將烏拉圭帶入貧窮,於是共產革命應運而生,莎樂美的遭遇讀來更顯得殘酷和不忍,或許這就是大時代下的無奈吧。

註1: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明,「蒙特維多」的名稱來自葡萄牙語,原意是「我看到山了」;蒙特(MONTE)是「山」,維多(VIDE EU)為「我看到了」。但是蒙特維多卻是地勢平坦的城市,連懸崖都沒有,遑論高山。大航海時代興奮過度的水手看到的只是小小緩丘、這個小小的誤會卻也讓蒙特維多了幽默,這個美麗的錯誤已是烏拉圭人盡皆知的笑話,但當地人仍將山和水的景象描繪於蒙特維多的市徽,以及代表烏拉圭的國徽。



書簡介(源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南美魔幻寫實矚目新作,伊莎貝.阿言德接班人

我們不曾遺忘,只是不再記得。
那些消失、隱匿,未曾言明的故事,一直都在某個角落繼續呼吸、發光,
就像一座……看不見的山

如果時光能夠倒轉,她們或許會有不同的人生選擇;
不過命運已成定局,放在心底的故事只能從頭說起……

西元一九○○年元旦,失蹤的女嬰帕哈麗塔宛如奇蹟般,現身在村中最高的一棵樹上。長大後的她隨著夫婿來到烏拉圭蒙特維多,沒想到坎坷的家庭生活卻在眼前等著考驗她;帕哈麗塔的女兒夏娃美豔動人,執意成為女詩人的她選擇離鄉背井,意外飛上鳳凰枝頭,卻因政治迫害回到家鄉的懷抱;夏娃的女兒莎樂美則深受一九六○年代席捲全球的共產革命影響,渴望改變祖國的未來,卻不知她的信念將改變她的一生……。

《看不見的山》頌讚一個國家在最絕望的時代依舊努力求生存的意志,道盡最真摯,也最難割捨的三代母女情。狄.羅柏提斯承襲拉丁美洲作家魔幻寫實風格,以極富想像力的文字開啟世人通往烏拉圭的大門,並幽微地鋪展出女性心靈版圖,創造出父權論述無法呈現、「看不見」的蒙特維多。

作者簡介(源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卡洛琳娜.狄.羅柏提斯Carolina De Robertis

卡洛琳娜.狄.羅柏提斯出身烏拉圭家庭,曾移民英國、瑞士。她對二十世紀烏拉圭歷史作了透徹的考據,以家族故事為藍本,輔以在婦女運動組織任職長達十年的經歷,創作出這部令人驚奇的小說處女作。《看不見的山》席捲歐洲各國暢銷書排行榜,使得狄.羅柏提斯成為2010年最受矚目的新人,更有「伊莎貝.阿言德接班人」的美譽。狄.羅柏提斯目前定居加州奧克蘭,於舊金山大學教授創意寫作課程,同時正在著手第二本小說創作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z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