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 Text Area.
★★★★☆  作者:保羅.奧斯特 Paul Auster

Chizu小評

除了這周剛上映的阿凡達備受矚目外,2012應該是這兩個月來最紅的電影,不僅如此,許多關於2012末世來臨的書籍也重回書市,而這些多半還是談及當2012來臨的寓言或是因應之道,也常會有英雄從而崛起,帶領世人找到下一個適合人居住的地方;但就比較少人談及,如果人類真的已走入末世,在那個沒有希望的年代,是如何度過每一天?而末世之城透過安娜寫給友人的書信,帶領讀者一窺那個求生不如求死的年代。

你如果要活下去,就得讓自己面對死亡,之所以有那麼多人放棄,原因就在這裡。因為無論他們再怎麼努力奮鬥,也都明白自己是輸定了。就這點而論,努力奮鬥根本是無意義的事。....摘自末世之城第40頁

在那個年代,有很多不同求死的方法,獨自一個人尋死、在高樓上最後一躍是比較常見的方法,也有比較戲劇化的跑死族死法,他們多半成群結隊、一快沿路奔跑、中途絕不停下,跑到精疲力盡,倒地不起;也因太多人要求死,政府嚴禁土葬、只准許火葬,如果不從、還將面臨牢獄之災;另外若是人死在路上沒有親人幫他們火葬,很快就會有人來扒光死者身上所有可以賣錢的東西,而屍體也會被收垃圾人馬上收走當作燃料。

眼下我只要求一件事,那就是讓我有機會再多活一天,我是安娜布隆,來自另一個世界的你的好友。一等到我們抵達我們要去的地方,我就會想辦法再寫信給你,我保證。....摘自末世之城第222頁

整個內容在安娜描述完末世之城大致生態之後,便按照時間順序把她在"伊莎貝家"、"國家圖書館"、以及"沃朋之家"所經歷的事情書寫下來,這三段際遇呈現不同時間點安娜的生活遭遇和對生命的省思,其間她幾度獲得幸福,例如伊莎貝將她視為女兒、和山姆的真愛且曾經孕育新生命、以及和維多利亞短暫的同志戀情,但末世畢竟殘酷,幸福瞬間會化為烏有,安娜又要再度漂泊。在那樣的時代裡,如果還想要活著,或許懂得作作荒唐的白日夢比較好。我覺得整本書雖然瀰漫著無常、蒼涼的色彩,但還是有種坦然面對困境的聲音不時傳出。對末世有興趣的朋友們,不要忘記這本撰寫於1980年代的鉅作。


書簡介(源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為了找尋失蹤的哥哥,我搭上一艘船,告別了你,來到這個絕望的所在。時間在這裡就像一縷觸摸不著的幽魂,我什麼也感受不到,除了虛無和哀傷。

我怎麼也找不到哥哥,卻遇見了哥哥的同事山姆,我們一同追憶往日的時光,也慢慢地愛上了彼此。山姆說有一天要帶著我逃離此地,重返記憶中的美麗世界......我想那是我聽過最動人的承諾,也是我所願意相信的一切。

你知道嗎?我可以感受到周遭的事物正逐漸分崩瓦解,同時又確信還有什麼依舊存在。所以我必須寫這封信給你,當此城不復存在,當記憶消逝無蹤,我相信你永遠都會保留我的隻字片語──關於我這麼努力存活的具體證據......

《末世之城》是保羅.奧斯特用文字演奏的命運交響曲,故事的主角安娜被困在一個宛如絕境的孤城,在機緣的巧合下,經歷了一連串關於希望與絕望、樂觀與悲觀、失去與存在的生命難題,也在這段最幽微的時光中,認識了最勇敢、最真實的自己。

作者簡介(源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保羅.奧斯特 Paul Auster

集小說家、詩人、劇作家、譯者、電影導演等多重身分於一身,是村上春樹最喜愛並親筆翻譯其作品的美國當代大師級作家。

一九四七年生於新澤西州的紐渥克市。在哥倫比亞大學唸英文暨比較文學系,並獲同校碩士學位。年輕時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不斷嘗試各種工作,甚至曾參加舞團的排練,只為了「觀看男男女女在空間中移動讓他充滿了陶醉感」。

他早年的創作深受法國詩人及劇作家的影響,《紐約三部曲》則是他重新回歸美國文學傳統的轉捩點。他曾獲美國文學與藝術學院頒發的「莫頓‧道文‧薩伯獎」,以《機緣樂章》獲國際筆會「福克納文學獎」提名,並以《巨獸》榮獲法國文壇四大文學獎之一的「麥迪西獎」。

奧斯特的小說一貫以豐沛的想像空間,對自我與他者、孤獨與社會、心靈與物質進行沉思和反芻,充滿了智慧與迷人的丰采。其他作品包括回憶錄《孤獨及其所創造的》、評論集《饑渴的藝術》、詩集《煙滅》、小說《月宮》、《在地圖結束的地方》、《昏頭先生》、《幻影書》、《神諭之夜》、《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以及《藏書閣之旅》、《黑暗中的人》及《無形之物》(皆為暫譯名,皇冠將陸續出版)。

一九九○年代起,奧斯特積極參與電影工作,除為華裔名導演王穎編寫「煙」的劇本(「煙」曾榮獲柏林影展銀熊獎、國際影評人獎及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並與王穎合導了「面有憂色」,以及獨立執導「綠寶機密」(Lulu on the Bridge),深受稱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z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