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油價開始瘋狂飆漲超過百元之後,
各家書店就紛紛將石油危機、石油效應之類的書放在顯著的地方供讀者翻閱,
即使是目前油價由去年7月的140美金降至目前40美金保衛戰仍無法消滅除人類對於石油用磬的恐懼....
我也對人類應該好好愛惜資源深感認同,但是總覺得很多書在寫能源危機時文字太過聳動,不夠中立
終於有人從根本寫人類馴化能源的過程,例如包括
1. 學習用火用於烹飪產生能量
2. 農耕讓馴化過的農作物與家畜替人類獲得比先前更多的能量,同時再次擴張人口數與地理活動範圍
3. 蒸汽引擎、內燃機讓我們得以燃燒古老生質物中的石化原料(如煤炭、石油與天然氣)產生能量,甚至轉換成後來可以傳至數百甚至數千英里之外的電力,可方便運送的 電力更讓整個地球進步更快
4. 但石化能源是否用盡的擔憂,也讓科學家不斷運用生質能、核能發電(核分裂)、核融合....等方法來獲取更多能量,但要如何兼顧成本和收益是目前比較需要克服的
就如同書中所講,能源用罄並不可怕,
應該以更正面的心態去開發新的能源,就像是現在科學家努力研究核融合的技術一樣,
只要我們願意努力研發,一切就沒有那麼可怕,因為人類一路馴化能源的過程也是步步艱辛.....
所以相當適合非工科的人閱讀呢...
也就在去年年底,中國時報也寫了科學家慢慢控制核融合的文章,正好和這本書相呼應
可控制核融合 點燃發電新希望
2008-12-29 中國時報 【陳文和/綜合報導】
美國加州「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預定明年春季運用「慣性約束核融合」(ICF)技術,著手在實驗室中嘗試以高功率雷射能量引發可控制的核融合反應,點燃「人造太陽」,為人類夢寐以求的核融合發電開闢出康莊大道。
核融合(熱核反應)是由質量較小的原子(例如氫的同位素氘與氚),在超高溫與超高壓之下,發生原子核相互聚合作用,生成質量更重的原子核(例如氦),並釋放巨大的能量。包括太陽在內的恆星都以核融合進行燃燒,但人類目前只能實現不受控制的核融合,亦即氫彈的爆炸,研究可控制的核融合一直是科學界的當務之急。
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將在長二一五公尺、寬一二○公尺,佔地約三個足球場大的「國家點火裝置」(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NIF)建築內進行可控制核融合實驗。NIF的主系統為全球最大且最複雜的雷射光學系統,另有放大器功率調節系統、調控儀器和靶室等子系統。整個雷射系統、調控儀器和靶區都置於潔淨無塵的空間內。
實驗將發射一道雷射光在透鏡、厚玻片等構成的放大器系統的鏡面間來回反射,使其能量增強至一般家用燈泡的一百億倍以上,然後再分離為一九二束雷射光,再將每束雷射光轉化為脈衝時間十億分之一秒、蘊含一八○萬焦耳能量的紫外光,最後聚焦於鋁材與水泥打造的靶室中央一顆直徑不超過三毫米、含有氘或氚的標靶球上,此時將會有高能X射線產生,並將標靶球內部的氘或氚燃料丸加熱至攝氏一億度以上,且產生數十億倍於地表大氣壓力的高壓,如此即有可能引發可控制的核融合反應。
NIF的建置已十一年,目前科學實驗團隊正進行可陣列式反射放大系統透鏡與厚玻片最後安置,以及實驗成敗所繫的最關鍵微調。而據實驗團隊指出,要成功達到可控制核融合反應的目標,可能得要耗上一年的時間不斷調校、實驗。
書中簡介
你願意繼續被「能源危機」的陰影所恐嚇,
還是選擇從更宏觀的尺度思考能源問題?
能源史該從什麼時代開始寫起?工業革命?——不,作者從石器時代開始寫起。打從石器時代開始,我們人類就從「太陽」也參與其中的光合作用那裡,尋覓食物,累積肌力,展開演化史上的大躍進。
進入農業時代之後,我們上天(風力)下海(水力),想方設法探尋地球上各式各樣的能源,凝固的太陽能(煤炭)、液態的太陽能(石油)、間接利用煤炭的電力,甚至最新科技的「人造太陽」(集合歐盟、美國、俄羅斯、中國、印度、日本、南韓各國的ITER計畫)。
作者之所以會有如此獨特的史觀,是因為他認為我們應該從過去,人類馴化能源的百態中,才能了解到:能源用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各國為了可能的僅存能源,勾心鬥角,爆發戰爭。作者抱持歷史研究者客觀而實際的態度,帶領讀者認識,能源問題不應該只是侷限在特定的「環保」能源。如果連居住的地方,都要改種玉米、大豆,才能生產足夠使用的「生質能源」;如果為了要在海上插滿風力發電的風車,而需要投入更多的能源來生產這些機具;那麼這是實際可行的未來能源嗎?
這不是一本「警告世人,節約能源」的可怕預言書。頂著環境史大師的光環,作者從廣泛的歷史調查,深度解讀人類使用能源的種種百態,希望引發地球人對於環境與科技更深沉地再思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