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吳曉樂 出版日期:2018620

★★★★☆

Chizu小評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本書是公視目前強打教育大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原著,寫的是作者在當家教期間9個真實發生的故事,或許有人會說那些故事也太光怪陸離、但確實都在台灣不同的角落上演著,全書沒有大聲的控訴,只是如實呈現台灣許多孩子的心聲,當然父母的視角也會出現,相形對照之下,就會發現父母和孩子的gap有多大,如果這本書真的能讓父母和小孩都有更進一步思索的空間,那將是台灣親子教養和教育體系非常重要的一個轉折點,也難怪公視會選取5個故事拍成電視劇,透過魔幻寫實的拍攝方式來呈現,就是要大眾正視這個一定要被關注的議題。

如果朋友好奇比較推薦看原著還是電視劇?我會回答以目前以播了3集的電視劇看來,電視劇震撼後座力強很多,當然這跟拍攝的手法比較大膽有關,所以比較能接受強度比較高電視劇的朋友,直接看電視劇也可;反之,看原著會比較能接受、或許才不會抗拒而有更多省思。

原著當然有不少值得思索的文字,我舉兩段文字都是不少父母正在做、但其實都需思量的…..

  • 曾有一位家長跟我說過:「在小孩子無法為自己的作為負起全責之前,既然父母可能得承擔小孩犯罪的責任,就有監督的義務。看孩子的日記、書信和往來通訊,合情合理。在小孩子成年之前,他們尚未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自然也是沒有隱私權的。」在這樣的說法中,「比例原則」四個字不見了。
  • 母親不是沒有開過商量的大門,但我很少成功地改變她的想法,百分之九十九的情形是,我深受母親所構築出來的美好藍圖所吸引,也相信那是對我最好的安排。在母親的心目中,一個決定的做成,只要小孩子有發表過意見,做父母的就符合「民主」的條件了。這同時也暗示了一個危險,母親認為她不必認真聆聽孩子的意見。

書簡介(源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公共電視年度教育大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原著,找回凝視孩子的初衷

我寫的九篇故事:
沒有一篇是普羅大眾樂見的教育神話。
沒有一篇看了會感到喜悅。
沒有一篇看了心中不會亂糟糟的,甚至覺得煩。
然而,這些事情確實發生過。
不僅確實發生過,極可能仍在發生……

說故事的人,是個證人。她花了七年時間,打開一扇又一扇的大門,走進不同的家庭。在門的背後,她見證了各色光怪陸離的景象:一個每日給兒子準備雞精、維他命的母親,在收到兒子成績單的當下,卻也毫不猶豫地甩出一記耳光;為了安撫雙親,躲在衣櫃裡欺騙別人也傷害自己的兒子;也或許,她看見一種用鈔票堆疊起來的親情⋯⋯她以為她是家教,只需帶給學生知識,沒想到學生及他們的家庭帶給她更多的衝擊。

什麼是教育的本質?愛是有條件的嗎?

本書沒有給家長教條式的叮嚀與建議,只有一個個震撼人心的故事。這些故事之所以存在,是期待我們去凝視一個初衷,靜下來,好好想想,把小孩帶到這世界上的初衷。

為孩子發聲!別為了考試扼殺你孩子
。公共電視年度教育大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原著。
。以愛之名扼殺小孩,光怪陸離的怪獸家庭,猶如懸疑小說般的教養故事。
。華人社會虎媽、虎爸的戰歌成了孩子的悲鳴。
。你的孩子,他/她不是你的,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
。作者臉書追蹤人數破萬、UDN專欄點閱率最高超過8萬。

作者簡介(源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吳曉樂

台中人。1989年生。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喜歡鸚鵡。

人生原本走得直直的,順著親友的建議,不往語文的路走,改填一個明亮的系所,以為從此幸福快樂。
卻沒想到自己越讀越心虛,越讀越悶悶不樂。
畢業未久,即做出決定:短時間內不考國考,也不想從事法律相關工作。
做出決定的當下,第一次覺得人生逸脫軌道,失去方向。
十八歲那年遇見第二位學生,相處經驗太美好,從此展開我在不同人家間奔走教書的生活。
二十二歲,生怕蹲在家裡成日胡思亂想,接了一堆案子塞滿所有時段,如今二十又五,八年過去了,得了好多故事。
一邊感到驚奇玩味,一邊寫下,書寫的同時也在修補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zu 的頭像
    chizu

    Chizu's Secret Garden

    chiz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