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杏仁樹  

2015年5月28日出版

★★★ 

Chizu小評 

如果要將本書和<追風箏的孩子>相比,我還是覺得後者比較具震撼和感動性。但<永遠的杏仁樹>也不差,書腰稱其為以巴衝突版的追風箏的孩子,也非常合理,想要了解新聞上冷硬以巴衝突的背後,巴勒斯坦人是如何求生存?本書可有很公允的觀點。也因為作者是猶太裔美國人,高中時候曾經回到以色列住過一陣子,在看聽到巴勒斯坦人和猶太相處以及生活的種種後、醞釀20年才寫出的本書,非常具有意義,寫作的層次也格外高明,將一個巴勒斯坦父親、用愛和包容,鼓勵兒子透過教育追求美好生活時,所遭遇的困境、對立與衝突,寫得非常到位,值得一讀。  

本書的主角是個叫阿赫瑪男孩,住在巴勒斯坦的鄉下,天生就是個數理天才,大弟阿巴斯則擅長社交,本來美好的生活,就在以色列建國之後開始分崩離析,父親也因阿赫瑪意外幫助叛軍而入獄,父親的入獄也讓兩兄弟的人生從此步向不同的路,阿赫瑪聽從父親的話,放下仇恨,進入以色列讀書,即使面臨許多困境,也努力靠著自己的天份往上爬,終於熬出一片天,也逐漸改善巴勒斯坦的家人生活,但當初憤而離家的阿巴斯,卻就此斷了線….直到阿赫瑪都60幾歲,才在電視上偶然發現阿巴斯還住在加薩走廊,於是用盡所有方法抵達加薩找到的弟弟,到底一別近40年的兄弟見面,是以何局面收場,就要請朋友自己去看看囉!只能說,作者其實很仁慈難怪我只是眼眶泛淚、沒有閱讀<追風箏孩子>的滴淚  

書簡介(源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以巴衝突版《追風箏的孩子》 

從巴勒斯坦人民的視角出發,寫盡無辜百姓與孩童在戰火下受到的無盡壓迫,娓娓道出一個戰爭與和平、種族與仇恨、包容與希望、親情與愛情的動人故事……
「《永遠的杏仁樹》可以對巴勒斯坦人做出的貢獻,也許可比《追風箏的孩子》之於阿富汗人。」――《每日星報》(黎巴嫩)

在以色列,杏仁樹是春天最早開花的一種樹,在希伯來文裡有「守望」的意思。

「外頭,我聽到有人近距離開了三槍。我的心抽搐起來。
我望向媽媽。她坐倒在地,手臂環抱膝頭,前後搖晃。
我用念力希望自己能代替爸爸死去;
我以十二歲男孩所知有限的單純心思,堅信自己再也沒有快樂起來的一天。」

男孩阿赫瑪出生在巴勒斯坦的鄉村,七歲那年,他眼睜睜看著還在學步的妹妹誤踩以色列軍隊的地雷,被炸成碎片。不久後,他們美麗的房子被強制徵收,一家八口只能住進一間簡陋的小屋,屋後盛放的杏仁樹是他們唯一的心靈依靠。

父親諄諄告誡他和弟弟阿巴斯不可被憎恨蒙蔽雙眼,但兄弟倆看著以色列軍隊不斷做出暴行,仇恨因而在兩個孩子幼小的心中滋長。一次陰錯陽差的機會下,阿赫瑪幫助巴勒斯坦叛軍將武器藏匿在杏仁樹下;隔天,就在他十二歲生日慶生會上,以色列軍闖入家中,找到武器,帶走了阿赫瑪的父親,讓阿赫瑪既自責又後悔。

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阿赫瑪和弟弟不得不到以色列人的工地打工,因而被迫輟學。但阿赫瑪僅記父親的教訓,下工後仍努力苦讀他最擅長的數學,甚至靠全國數學大賽得到就讀耶路撒冷大學的機會。阿赫瑪的人生看似開啟了一道希望之門,但在門後等待他的事物,將會把他的命運轉往他始料未及的方向。

而與他最親的弟弟阿巴斯,卻走上與阿赫瑪完全相反的復仇之路,就此分道揚鑣……

兄弟倆的生命道路最後究竟會在何處交會?外面世界和手足間的衝突越演越烈,面臨愛情與親情、仇恨與和解的矛盾,在戰火下成長的孩子們,究竟會如何選擇生命的方向? 

作者簡介(源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蜜雪兒柯恩科拉桑堤 Michelle Cohen Corasanti

柯拉桑堤是猶太裔美國人,她從小生長在「猶太復國主義家庭,充滿了以色列傳統與抵制德國製汽車的信念」。這個故事在她心裡已醞釀了二十年之久。在柯拉桑堤還是高中生時,她被父母送去以色列和一位拉比的女兒度過夏天。她那時對中東地區一無所知,還以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是指同一個地方。七年後,她回到美國,而她所知道的事比她想要的多太多了,這段經歷也從此成為未來數十年深埋在她心中的夢魘。

柯拉桑堤後來於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拿到中東研究的學士學位,更在哈佛大學完成中東研究的碩士學位。接著,她繼續申請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也註冊了法學院的課程。

柯拉桑堤在認識了丈夫之後,告訴他自己在以色列的遭遇,而丈夫則鼓勵她將那段經歷寫出來。幾經掙扎之後,經過了這辛苦的二十年,柯拉桑堤終於勇敢地將黑暗的過去轉化為故事,呈現在世人眼前,也成功地從文學作品這個面向,讓世界更瞭解以巴衝突的真實面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z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