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一段時間給自己  

2015年3月12日出版

★★★☆

Chizu小評

還沒有看此書之前,是非常期待能帶給我很大省思的,但或許是期待過於大,總覺得沒有給我更多新的思考,有些失望。

可以看得出來作者為了此書非常用心的訪談許多各行業的專家學者、也查了很多相關資料,不過對於一般讀者來說,會有些生硬,閱讀性不夠,容易在閱讀過程有些分心,也是缺陷。

但或許是在這人人都習慣、不能沒有網路的時代,實在很難有很充分的理由要大家抽離,即使網路世界可能過於虛幻/不真實、容易以訛傳訛、甚至存在網路霸凌更容易導致人自殺….等問題,網際網路帶給人的便利性仍是不可抹滅,要怎麼取得平衡,反倒比完全脫離網路更實際。

想想看,你多久沒有讓自己一個下午關掉電腦、手機,好好的看一本書、畫一幅畫、動手作下午茶(不能查網路食譜喔!)呢?或許這就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第一步,特別是書中提的1985年以後出生的純網路世代,更需要試著練習一下,脫離網路的生活,或許也會發現真實生活中更美好的一面。 

書簡介(源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還記得沒有網路之前的日子嗎?
當我們連生命中曾經屬於自己的空白時光都自願交給網路科技時,
你是否曾仔細想過:
我們究竟放棄了什麼,來交換現在這一切?
而我們還留下了什麼,給我們自己?


從沒有網路,到現在隨時能夠上網的時代,只不過區區數十年。現在只要上谷哥搜尋,就會跑出我們想要的各種資訊;只要點一下臉書或是LINE,就可以隨時看見我們親朋好友的新鮮事。但與此同時,那些對我們很重要的事物和經驗、一種人與人或人與物事的連接,實際上已從我們的生活中慢慢溜走了,無法再恢復。

現在的我們,或許還依稀記得網路出現之前的生活。我們會為了傳達思念寫出一封封動人的信、會為了課堂上不明白的事物學會去探究思考原因,甚至只是為了無所事事,而讓自己獨處,翱翔在自己的天馬行空之中。

但現在,你還曾經如此做過嗎?

作者麥克哈里斯將80年代前後作為分水嶺。在80年代前出生的人,開始接觸網路時已是成年人,他們曾經驗網路出現前的生活模式,屬於「跨立的世代」Straddle generation),因此能感受當中的差異,但是80年代或之後出生的人,他們將完全失去那些寶貴的經驗。麥克提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我們應該留給後世什麼呢?答案是「抽離」(absence),從網路科技、從自身之外的事物「抽離」。當網上生活佔據你生活的全部經驗時,有些連接(經驗)開始一點一滴地流走,你失去了它,就難以恢復它的價值。

現在的我們就猶如過去的古騰堡時代,當時古騰堡的印刷讓宗教學家認為:「信心會減弱,法會滅亡,而聖經將湮沒無聞。」如今的網路就猶如古騰堡的印刷,大大的衝擊並改變我們的行為,甚至是思考。

如今全球網路使用量較過去十年擴大了近五倍,根據Youtube的統計數字,每分鐘用戶上傳的視訊長度高達一百小時,亦即我們每天都在過著十年般的時光。而美國的調查顯示,平均1864歲的人,每天花三點二小時在社交網站上。

在這新古騰堡時代,麥克認為網路讓我們持續保持「連線」,卻擾亂了「思考」的本身,我們的數位設備無時無刻都在嗡嗡作響,它打斷了我們「想像」的機會,甚至是可能的新見解與發現。我們渴望上傳美食的照片到instagram上更甚於吃下美食;我們在網路上創造虛偽的自我化身來掩蓋真實的自己;我們透過數位螢幕上由點陣圖像排列而成的「我愛你」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最後,我們任由它取代我們的一切。

在這個能令我們著迷的資訊年代、什麼都能隨手可得的年代裡,我們很少思考人類究竟放棄了什麼,換來現在的一切。作者試圖重現這些在地球已經消失和缺少的特別連接,從生活的各個層面,如性愛、記憶、距離等,逐一探索,提醒我們,那沒有網路科技、只有自己的抽離時刻是人類不可缺少的部份,是值得我們保護的,也是人類獲得持久滿足感的根源。 

作者簡介(源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麥克哈里斯Michael Harris
麥克哈里斯Michael Harris,是位《Western Living》和《Vancouver magazine》的特約編輯,他的報導已榮獲多個獎項。作者網站:www.endofabsence.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z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