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仁謙  出版日期:201851

★★★★

Chizu小評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

本書書名很長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還有一個小標以印度哲學為師,找回內心的自由權」,我以為小標作為書名更為貼切,因為一切都要從印度哲學和華人文化的不同說起:華人文化中,生死之間不但是隔離開來的,其二元對立更是被一再強調,而印度哲學則認為生與死,是在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平面上的,從印度教大神濕婆(Shiva)既象徵毀滅、同時又象徵重生就可窺見。

為何區分華人和印度對生死的看法這麼關鍵,是因為華人只崇尚生、避談死,所以也不想討論失敗,殊不知死亡就是一種所有人都必須面對的「終極失敗」,一場不會贏的戰爭,一個徹底、絕對的失去;想讓生命更有意義、更有厚度、更能真正為自己而活,越是通透了解死亡、不懼怕死亡,才能達成。

如果我們活著做出很多行動,目的是不想失去既有的、或是得到甚麼,會有非常大的差異;因為當人想得到什麼而去行動時,雖然最後還是會失去(因為人都會死),但在追求的當下,心裡是帶者某種積極、熱情或是欲望,會讓我們感到比較踏實、快樂;如果是為了不想失去,相對地就會恐懼、焦慮。因此要否急流勇退、要否停下來想想另創新局,就會有不同的思考空間。而以上思考都可在本書第一部分生是意外,死是必然」找到,推薦朋友看看。

至於其他兩個部分,是關於情感和真正快樂的探討,情感部分談及主導權易位流動的文字,還挺特別的;真正的快樂則把消費談得徹底,也具備省思意義,但整體來說,第一部分給我的衝擊較大。

書簡介(源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不懂死亡,曲解存在,驅使我們無明而盲從,不斷做出錯誤選擇。
用一套不一樣的思維,爬梳內在的恐懼與得失心,
就能以寬闊從容,迎接生命厚實的一切。


後、熟悉漢藏梵英四種語言、周遊各國的佛教學者及「快樂大學」創辦人,
邀請你一起思辨生命本質,驅散消費主義下的成功迷思和生存焦慮,
以印度哲學重新認識自己,回應複雜世界!

十二歲時,我看過的屍體不下三、四百具。
跟死亡的近距離接觸,是件令人非常有收穫的事情,因為在死亡的面前,原先既有的形象或心防,都會崩解。
我發現:
活著很複雜,但死亡很單純。
死亡存在的最大意涵是,讓我們放過自己。面對死亡,才能真正開始活著。
面對死亡(最終極的失敗),就可以面對人生的不完美!

現代消費主義不斷鼓勵我們「追求」,但也使我們難以面對生命中的無能為力。
印度哲學與此有個截然不同的起點,認為:有起必有落、有求必有失。
追求、激情與行動,其實都是一種扭曲的存在,必然會終結──
「生」是意外,「死」才是必然。
印度哲學從追尋內在自由的角度出發,與外在物質主義劃下明顯的分野。
讓我們不只在忙碌漩渦中找到一口喘息的機會,還能徹底找回自己內心的自由權。
至少,這是我的經驗、也是過去數千年來無數人們的經驗。


生是意外,死是必然
與消費主義鼓勵行動、鼓勵積極地「Do something」大相徑庭,印度哲學更重視「知」,也就是「了解」「看清楚」。
當我們了解到,某些恐懼是怎麼努力都改變不了的時候,那些恐懼就沒辦法再擺布我們了。
就算它在,我還是要做我要做的事情。
當我們接受這種一切終將化為烏有的全面瓦解,才是無懼與「自在」的開始,我們才有辦法開始真正地為自己活著。
在那之前,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逃避,或是因恐懼而做決定。


情感的力量
如何遇見可以與我真誠以對、真心相待的人?
相對於等待一個人的到來,積極創造關係裡的厚實豐富,才是關鍵。
期待一段珍貴的關係,並不會有這樣的關係來到我們手中,而是透過自己的付出,才因此感受到它是珍貴的。正是這樣的付出,才構成了珍貴的情誼。
這也一再印證印度哲學所強調的──
人只會對自己付出的事物,感到珍惜。


真正的快樂
印度哲學談的快樂,是梵文「shanti」,也就是寂靜的意思。
印度思想家認為快樂是某種寧靜。
而這個寧靜又來自於「yoga」,意思是「融合」:個人與群體的融合、大自然與人類的融合,也就是和諧。
沒有和諧,就無法得到真正的快樂,只能在倏忽即逝的快樂與失落中無限循環。
快樂來自於寧靜,而寧靜則來自於和諧。只有在真正的和諧產生之後,人才會是健康、快樂的。
刺激必然會破壞和諧,因為刺激的本質是「製造對立」——
當我們追求外在的刺激時,其實就是在放棄和諧、放棄快樂的可能性。

作者簡介(源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熊仁謙
我是熊仁謙,求學時代周遊於日本、尼泊爾、印度、不丹等國家,研究佛學、藏學、南亞哲學。

我一半以上的人生都投入在宗教研究中。我曾經很學術,以辯論、著述度日;直到某一天我體認到,如果不能將這些學問介紹給一般人理解、使其被應用在生活中、幫助更多人得到「快樂」,這樣的學術有什麼用處呢?

教育的根本價值應是讓我們學會怎麼好好地活著,但現代教育卻嚴重物質主義化,失去其真正的意義,這非常可惜。為了改變這個現況,我創立「快樂大學」,以影音與文章推廣佛學精髓,並透過心理學、哲學、社會學等理論分析生活中的難題。強調面對情緒、擺脫自己的刻板概念、不要急著愛人,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坦然地活著。

理所當然地,我的同事、學生的年紀都比我大很多,甚至有些學生的孩子都比我還大了,這讓我持續有機會練習,如何與不同年齡層的對象溝通,把自己想表達的理念有效地推廣出去。

很多人聽到「佛學」,下意識就想到宗教與迷信,於是選擇保持距離,但正是這距離讓很多人忽略了它的精髓。佛學重視「認知訓練」的特色,對現代精神治療有很多啟發,憂鬱症治療法──正念,也是源自佛學技巧;另外,佛學的「空性理論」,更是訓練「辯思力」不可或缺的一種方式。

我相信學問的價值在能發揮作用、促進社會的進步。藉由快樂大學,我期許現代人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修滿人生的必修學分──「快樂學」。

著有:《辯經 辨人生:羅卓仁謙快狠準說佛法,升級你的辯思與覺察能力》。

 

FB:熊仁謙  www.facebook.com/mars.kuma

FB:羅卓仁謙  www.facebook.com/lodrorinche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z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