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吳明益
Chizu小評
除了大學時代修過台灣當代文學史時看過一些台灣作家的作品外,這幾年就很少看了,若是要問我真正原因,大概是翻譯文學/小說有我比較感興趣的題材吧!除此之外,台灣的小說和電影在某種程度上對一般大眾來說都有些距離感,在嚐試看過幾本書沒有任何感想時,也就不太注意台灣作家的作品了。
不過看到去年台灣電影的大展光芒,台灣文壇似乎也傳出些好消息:在版權經紀人譚光磊的努力下,本書成為台灣史上第1本由專業版權經紀人、透過國際版權交易管道售出英美版權的小說,全球英文版權由英國藍燈書屋集團Harvill Secker出版社,以6位數台幣簽下;隨即村上春樹美國編輯萊熙.布魯姆(Lexy Bloom)以5位數美金簽下美國版權。也就是這則新聞讓我想一窺本書的魅力,說來也慚愧,在2011年1月就出版的本書,在台灣已經獲得不少獎項肯定,我卻到現在才發現,以後應該要多看看台灣的文學呢!
如果要定義本書為何類型,帶有奇幻色彩的環保自然小說應是貼切的形容;有了全球都關注的環保話題、搭配帶點奇幻風格的少年阿特烈航海旅程,讓即便故事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環繞著台灣花蓮而寫,也不構成外國人之閱讀障礙,或許這就是本書成為首部經由版權經紀人賣出英美版權的台灣小說之原因吧!
即使書中確實有複眼人的存在,但我認為那是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本書其實是藉由多個角色(阿莉思、哈凡、達赫、博達夫、莎拉....等)的互動或是內心獨白來展現多層視野(也就是複眼),表達對土地/人生/生命的各種情感或矛盾。其中對於是否開發台灣東部、興建雪山隧道的爭議,作者藉由虛構的故事娓娓道來,沒有教條式的說教、沒有嚴厲的抗爭,或許這就是文字的力量吧!
看過不少對此書的評論,有些將焦點擺在阿莉思的兒子到底存不存在、有些則是認為本書比較像散文式的小說,作者自己在接受訪問時也說道:本書的這部小說裡沒有一個人物是預設的,我總在寫完一段後,故事就此停頓在那裡,等待某天,另一個人物出現,告訴我故事要往哪裡去。我並沒有把現實編織出一本小說的意圖,在寫作時,我只是用了腦袋裡的材料,替故事找出路而已。或許就是因為這種不刻意,才能造就這本很不一樣的台灣小說,也許從小說佈局上來說可能不甚嚴謹,但我認為<<複眼人>>應是當代台灣文學中不可獲缺的一部作品。
書簡介(源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我們曾經以為已然棄絕的記憶與物事,終將在海的某處默默聚集成島,重新隨著堅定的浪,擱淺在憂傷的海灘上。
《複眼人》,全書共分11章31節,多條敘事線分進合擊的情節鋪排、多層次的角色塑造,複眼式的立體觀照,呈現作家吳明益不同以往的寫作風格。複雜的敘述與視域交織成一部長篇的交響詩,在在發出對土地與生命的情感極強音;不變的是他對人類心靈掙扎與生態議題一貫溫潤、內斂的關懷,仍時隱時現地貫穿整個迷人的故事──
瓦憂瓦憂島,一座太平洋上的神秘小島,人們信奉海神卡邦,過著原始的漁獵採集生活,沒有文字,卻是擁有海的故事最多的地方。島上的少年阿特烈,在出生後第一百八十次月圓時,背負次子的宿命,展開有去無回的航海旅程。
而寓居臺灣東部的文學教授阿莉思,丈夫傑克森帶著十歲的兒子托托去登山,卻從此失去音訊,救難隊上山搜尋未果,讓阿莉思計畫尋死。
兩個尋死之人,與經營第七隻Sisid的阿美族人哈凡、開計程車的布農族人達赫、為一條貫穿山脈的道路而曾來過臺灣的德國人薄達夫,以及挪威海洋專家莎拉…….因緣際會在島嶼的東部相遇。
這是一部描寫人類心靈中的孤寂、掙扎,自然界的變動不居,人與環境的互動,地誌變化,手法既擬仿人類學,又揉合多種敘事筆法……難以歸類,卻絕非艱澀難讀的動人小說。也是投身自然書寫、小說創作的吳明益在寫作上的新嘗試。
作者簡介(源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吳明益
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有時候寫作、畫圖、攝影、旅行、談論文學,副業是文學研究。
作品曾獲亞洲周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並兩度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好書,金石堂年度最有影響力的書,誠品年度推薦書,聯合報小說大獎等等。
著有散文集《迷蝶誌》、《蝶道》、《家離水邊那麼近》,小說集《本日公休》、《虎爺》,長篇小說《睡眠的航線》;論文《以書寫解放自然》,編有《臺灣自然寫作選》、《濕地.石化.島嶼想像》。
曾兩度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好書、金石堂年度最有影響力的書、亞洲週刊年度中文十大小說、聯合報小說大獎等等。
留言列表